《论语》教育智慧:朋友之间应真诚相待

时间: 2024-12-03 09:11:06

《论语》教育智慧:朋友之间应真诚相待

原文:子曰:“巧言令色,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

译文:孔子说:“表面花言巧语,装出好看的脸色,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,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把怨恨隐藏在心里,表面上却装出和人交朋友的样子,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

感悟:左丘明,复姓左丘,名明,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,传说双目失明。左丘明知识渊博,品德高尚,司马迁称其为“鲁之君子”。左丘明世代为史官,并与孔子一起“乘如周,观书于周史”,掌握了鲁国以及其他各诸侯国大量的史料,依孔子所撰《春秋》写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、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《左传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《国语》,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。

本章承接上章,继续批评那些表面不一、不诚实、不直率的人。在《学而》篇里,孔子曾说过:“巧言今色,鲜矣仁。”(学而第一),表面上花言巧语,一副讨好人的脸色,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。在这里,又加上了“足恭”一笔,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。然后,孔子又将意思推进一层,指出这种人在与人交往时,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,往往会“匿怨而友其人”。

在古代,“朋友”与君臣、父母、夫妇、兄弟一起,被称为“五达道”或“五伦”。儒家认为,朋友之间应该志同道合、心心相印,如果对朋友“匿怨”,表面上称兄道弟,心里却怨恨对方,恨不得对方马上死去,这种人与人交往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,双方称不上志同道合,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,其目的一旦被对方发觉,彼此将会分道扬镳,甚至反目成仇。因此,一个人若想交到真正的朋友,必须对朋友真诚相待,光明磊落,即便对朋友有什么要求,有什么意见和想法,也要当面提出,将意见摆在桌面上,真诚地和朋友勾通,不可当面一套,背后另一套。

对朋友真诚相待,这是交到真心朋友的一个重要前提。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,你对朋友真诚了,你身边的朋友是否对你也同样真诚?有些所谓的朋友表面上对你花言巧语、恭恭敬敬、亲密无间,实际上可能对你“匿怨”,或者是在利用你,关键时候会出卖你,甚至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,一旦发现这种人的企图,你要快刀斩乱麻,与之一刀两断。有些朋友看上去可能与你并不怎么亲热,但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,有时候甚至言辞激烈,刺伤了你的自尊心,但在关键时候却处处为你着想,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交。

有趣的是,孔子以朋友之间 “匿怨”为耻,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、特殊的时期,“匿怨”交友有时候可能成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。我们在电影、电视剧上,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,某一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同志,为了获取敌方重要情报,经常和敌人内部的某一位重要人物交朋友,甚至认贼作父,以取得对方的信任,当真相大白之后,双方要么刀枪相对,要么对方弃暗投明,双方握手言欢。

这样的例子,古来亦有,明朝的徐阶,为除掉大奸臣严嵩,故意与其交好,并为其说尽好话,甚至不惜以己之孙女嫁严嵩之孙来博取信任。即便在严嵩已卸去首辅之职后,仍然在有人进言杀严时为其辩护,这应该是名副其实的“友其人”,而当严嵩之子严世蕃谋反事发,皇帝心中已对其失望透顶之时,徐阶突然发难,将严氏子孙三代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,这种“匿怨而友其人”的做法,我认为不应当“耻之”。